唐山坤茂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呵护青山绿水,共创美好生活

新闻动态

水泥行业如何更加主动融入全国碳市场?

2024-09-21 08:54:23 阅读:64

唐山坤茂数字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唐山坤茂数字科技  坤茂数字科技  坤茂 废旧信息  废旧物资  五轮科技


水泥行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也是工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近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生态环境部发布水泥等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技术指南,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迈出关键步伐。自2021年启动以来,全国碳市场的制度规范、监管机制、系统平台等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围,水泥行业企业会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应对?


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将面临两大挑战


总体来看,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将面临两大挑战。


一方面,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存在短板。碳排放相关参数和生产数据是企业碳排放配额量核定和清缴履约量确定的重要依据,相比已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行业,水泥行业直接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熟料生产过程中的碳酸盐分解和化石燃料燃烧,计量参数更多、检测要求更高、生产环节更多流程更长,数据质量管理难度更大。


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碳排放配额清缴履约压力较大。由于碳排放配额分配采用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基于全国统一的碳排放基准值,能效碳效水平越高的企业,配额缺口越小甚至盈余,反之则存在缺口。水泥行业高碳排、难减排,部分企业能效碳效水平不高,可能存在较大配额缺口,叠加碳价上涨、成本分担机制不畅等因素,碳排放配额履约成本较高,将降低企业盈利和发展能力。


笔者认为,水泥行业企业应将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摆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突出位置,对标对表碳市场法规制度、技术规范和配额方案,尽快熟悉市场运行规律、系统平台、技术要点,识别自身潜在风险点,加快提升碳排放全过程、全链条管理能力,提升碳资产经营管理水平和低碳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水平做好碳配额清缴履约工作。


四方面入手高水平做好碳配额清缴履约工作


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从决策层、管理层到执行层,都要准确认识和把握全国碳市场机制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全国碳市场基本原理、法规政策、运行规则、技术规范等的系统学习和全面掌握。识别企业在制度建设、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履约管理等方面的差距和挑战,分层级、分类别、常态化开展培训等能力建设活动,将参与全国碳市场工作全面纳入企业生产计划、运行调度、日常管理、督导考核等经营管理体系,增强企业优化提升甚至重塑碳资产管理体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充分调动企业相关人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管理上要全面提升。加强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和内设机构建设,强化统筹协调、日常调度和督促考核。具备条件的企业,可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也可发挥集团化、规模化优势,设立碳资产管理公司。坚持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推进计量、检测、生产、采购、财务等人员转型提能,培育涵盖碳排放监测员、核算员、报告员、交易员等的碳排放管理团队。全面梳理和修订企业规章制度,完善部门职责、优化管理流程、明确工作规程,加强计量、化验器具配备更新和检定校准,提升计量精细化智能化和检测样品“采、制、化、存”标准化水平,优化完善台账记录、统计核算、月度存证和年度报告,配合做好第三方专业核查复查,扎实做好各环节问题整改,避免数据失信违法风险。


在降碳上要大力攻坚。结合所在地区碳排放“双控”目标要求和碳预算,预测未来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变化趋势。发挥专业技术力量作用,组织开展企业能效碳效综合诊断,找准能效碳效提升的策略、路径和技术路线。动态对标能效基准甚至标杆水平和碳排放基准值,前瞻分析碳定价和碳约束走势,加强绿色低碳项目储备和建设的必要性、经济性论证分析,有序开展余热发电等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加快计量设备、用能设备和生产设备更新。分阶段有步骤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通过工艺优化、燃料掺烧、原料替代、数字赋能等措施挖掘降碳潜力,逐步优化用能结构、提升能效碳效水平。


在履约上要及时积极。结合生产实际、配额政策,开展碳排放配额试算和履约压力测试,加强碳排放盈缺形势分析研判,摸清碳资产“家底”。跟踪全国碳市场行情,加强交易资金需求分析和预算安排,建立碳交易授权机制和更为灵活的资金使用机制,灵活参与市场交易,避免扎堆交易和高价位交易,控制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落实碳排放权相关会计制度,防范潜在交易风险和法律风险。用好用足碳排放配额抵消机制,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降低清缴履约成本。按照配额清缴履约、豁免和结转等政策,按时足额开展清缴履约,及时完成碳排放等环境信息依法披露。

上一篇: 美国疯抢中国“地沟油”,背后的原因是?
下一篇: 一图读懂 | 《关于进一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改革的通知》
工矿产品、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大数据

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再生资源大数据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