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坤茂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唐山坤茂数字科技 坤茂数字科技 坤茂 废旧信息 废旧物资 五轮科技
在传统认知中,工业废盐往往与“危废”“处置成本高”“环境风险”等画上等号。然而,在浙江省台州染整总厂,一座400余平方米的封闭式仓库正改写这一叙事:一袋袋标识清晰、白若霜雪的氯化钠,即将成为纺织印染的原料。
医化行业产生的工业废盐因含有毒有害物质,是名副其实的危废。那么,一家以针纺织品染整、针织服装制造等为主营业务的厂子为何要贮存工业废盐?贮存场所是否安全?这些废盐从何而来?
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一座“戒备森严”的仓库,一套废盐“洗白”的工艺
走近这座仓库,可以感受到一种“严密”的氛围。
仓库采用独立全封闭结构,地面采用环氧地坪漆进行防腐防渗处理,四周设有导流沟,建有废气收集系统,废气经收集后,经活性炭吸附设施进行处理。
打开仓库大门,映入眼帘的并非杂乱堆积的废料,而是整齐码放、标识清晰的白色结晶物。“这些可不是普通的盐。”浙江台州染整总厂负责人谢祥华指着这些物品说道,“它们是我们从药企定向回收的提纯氯化钠,经过严格检测后,已成为我们印染生产的重要原料。”
原来,在台州市生态环境局牵线搭桥和台州市环科院的技术支撑下,浙江台州染整总厂与当地多家药企开展了工业废盐“点对点”定向利用的探索,实现了多方共赢。
在染色工艺中,盐的作用不可或缺,对于提升染料吸附性、增强固色效果以及保持颜色鲜艳度具有显著成效。然而,通常情况下,染色使用的是矿盐等,并不使用具有风险的工业废盐。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用这样的盐安全可行吗?是否会影响染整产品的质量?
谢祥华介绍说,首先,如果废盐含较多的有机物残留或杂质,则可能干扰染料分子与纤维的结合,织物会出现色花、色差等质量问题;其次,盐中残留的重金属离子(如铅、铬)可能导致耐洗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下降。
台州市生态环境局土壤与固体废物化学品处处长秦浙新告诉记者:“我们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虑。浙江台州染整总厂纺织产品的质量需满足《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18401-2010)。此外,鉴于‘点对点’定向利用废盐的特殊性,我们针对废盐增加了相应的特征指标。企业需要对每批次盐都开展检测工作,并出具相关检测报告。”
谢祥华进一步解释道:“废盐若达不到规定的指标要求,我们会将废盐原路退还企业。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由于盐的源头品质较高,再经进一步精制后,完全满足我们的利用要求,因此,尚未出现过影响染整产品质量的情况。”
在一家产盐单位——浙江华海药业临海川南分公司,记者了解到了这些盐经历了怎样的“洗礼”,才能够成为高品质的印染原料。
概括起来,关键词为原料筛选、工艺提纯、精准检测。
浙江华海药业临海川南分公司环保负责人章荣伟介绍说,企业选择成分相对单一、杂质含量少的高盐废水作为原料,然后在专用生产线,经过“废水蒸馏→甲醇反溶提纯→氯化钠重结晶”等生产工序进行提纯精制,最后得到高品质的氯化钠。
经过这一系列操作后,出品盐的白度接近家用盐标准,且有机物和重金属含量极低,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替代染色工艺中矿盐的使用。
会影响利用单位“三废”达标排放吗?
染整企业使用工业废盐时,如果来料废盐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不达标,可能会导致企业废水中的COD、重金属浓度超标,同时,还会导致高温染色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超标。
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台州市做了充足的准备。
台州市环科院土壤与固废所所长何键介绍说,考虑到医化行业废盐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可能会影响染整过程中的“三废”(废水、废气、固废)排放,试点单位委托专业技术单位开展了“点对点”利用试点工作的论证。通过对废盐的定性分析和半定量检测,结合产废单位生产原料和工艺过程、有毒有害物质名录以及浙江省副产盐资源化利用指导控制指标,开展进一步检测,明确特征污染物环境风险。通过小试、中试,确保其废盐“点对点”利用产品满足质量标准要求,针对废盐中存在的特征污染物可能对“三废”排放产生的影响,编制监测方案,严格开展日常监测。
此外,为更好地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实现危险废物“点对点”利用的全过程监管,企业对废盐的产生、贮存、运输环节要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执行危险废物管理计划、管理台账、转移联单、抽样检测等制度,并纳入浙江省固废管理系统接受线上监管。
谢祥华说:“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入场检测制度,严格按照‘点对点’论证方案要求开展检测,不合格的原料坚决拒收,从源头规避,同时我们加强了废水、废气的检测频次,从末端兜底,及时发现污染超标隐患,形成全流程风险防控闭环。”
省下“真金白银”
工业废盐“点对点”定向利用让企业切实尝到了甜头。
按照传统处置方式,产废单位要向第三方处置单位支付大约2000元/吨的危废处置费。
而在“点对点”定向利用模式下,这些废盐作为生产原料被直接利用,产废单位向利用方支付的费用每吨只需几百元。
章荣伟介绍说:“这种方式每年可以为我们节约成本约120万元,提升了企业的产品定价优势,助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在利用端,经济效益同样显著。
谢祥华介绍说:“通过‘点对点’定向利用废盐,我们不仅无需支付采购矿盐的费用,还能因接收并资源化利用这些废盐,获得每吨约400元的收益。我们自2022年起参与废盐‘点对点’利用试点,通过持续优化配伍比例,目前已实现废盐替代率逐步提升的阶段性目标,预计全面达产后,以年利用5000吨废盐计算,产废单位、利用单位全年降本总额可突破1000万元,形成‘低成本原料—高质量产品’的良性循环。”
谈及“点对点”定向利用试点的成效,秦浙新说:“工业废盐来源广、成分杂、产量大,其资源化利用是当下痛点,试点为解决废盐利用处置难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定向利用试点前,台州市所产废盐的主要处置方式是进入跨地市的危废填埋场,运输距离为200多公里,浪费氯化钠(含量95%以上)资源的同时,也增加了环境风险隐患。
试点后,废盐得以资源化利用,且利用单位进行了污染治理设施针对性改造,带动企业增加设备提升、工艺优化方面的资金投入,精准防控污染,实现了良性循环。
此外,每批次废盐的运输距离减少180余公里,且不再需要跨市转移,显著减少了事故发生导致的废盐运输过程中的环境风险隐患。
秦浙新说:“医药行业是台州市的支柱产业,废盐处置去向一直是固废管理工作的一大难题。台州市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点对点’定向利用工作,推动解决企业废盐产生量多、处置成本高等问题,拓宽了废盐综合利用途径,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仍在路上
目前,台州市危废“点对点”定向利用的种类仍较为单一,废酸、废溶剂等产生量较大的危废能否开展定向利用呢?利用范围主要在台州市内,有没有跨区域合作的可能呢?“点对点”定向利用审批手续能否“化繁为简”呢?
虽然目前废盐“点对点”定向利用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要破解的难题还有不少。
据悉,根据2023年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的通知,豁免管理危险废物类别名录(第一批)有15种行业来源的危废。台州市目前只开展了医化行业废盐“点对点”定向利用工作。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台州市后续将进一步拓展危废“点对点”定向利用种类。在全过程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明确入场接收标准、污染防治要求、再生产品质量标准和使用范围后,逐步推广废酸、废溶剂等资源化利用价值较高的危废开展相关工作。
针对定向利用目前主要在台州市内开展,跨省、跨市的“点对点”利用项目合作较少的情况,台州市将进一步推进危废利用处置能力共享和优势互补,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联防联治合作协议》精神,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探索跨区域合作的可能。
此外,秦浙新认为,目前台州市“点对点”定向利用审查手续较为繁琐,后续全过程监管仍存在盲点。
“我们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点对点’定向利用方面进一步优化审查手续,提高办理效率。在‘点对点’定向利用企业后续监管上,我们计划在危险废物‘五即’(危废管理中的即时操作流程,即产生、即包装、即称重、即打码、即入库),规范化环境管理试点工作基础上,实现‘点对点’豁免利用危废的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他说。
特别申明:“坤茂信息”所推送资讯均来源于环保行业各新闻平台,由[坤茂信息]整理编辑,非商业用途,目的在于传递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坤茂信息】做删除处理。
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再生资源大数据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