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坤茂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唐山坤茂数字科技 坤茂数字科技 坤茂 废旧信息 废旧物资 五轮科技
夏日持续高温让“冰块经济”随之升温。各便利店和茶饮店的冰柜中,摆满了冰杯。消费者可随时随地享受冰爽,更有年轻人凭借在社交平台分享在便利店用冰杯DIY饮品而走红,成为消费者为“仪式感”买单的对象。据《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冰杯品类销量已连续两年保持300%以上增速,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达48杯。
享受便捷的同时,消费者也被冰杯的价格“刺痛”。160克的冰杯,4元左右,价格甚至超一瓶可乐。这杯看似简单的“固态水”,价格背后包含高昂的一次性包装与冷链运输成本。而冰杯制作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更不容小觑,其复合材质包装也成为城市垃圾治理难题。
在炎炎夏日“冰与杯”的消费浪潮中,能否兼顾清凉与环保?使用循环杯进行替代不失为一种路径选择,它不仅有显著的减碳潜力,还助推品牌与消费者共同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杯“固态水”单价扎心?除经济成本,环境成本也不容小觑
继往年遭“雪糕刺客”背刺后,人们对冷饮价格愈发敏感,冰杯价格也引发不少关注。记者在外卖平台搜索发现,大多冰杯价格在3元—6元间。
插画卡通手绘风冰饮塑料杯海滩背景插画(商业使用).png
据相关调查,制冰厂生产1公斤冰块的成本大致在1.6元—2元间。而便利店中常见的160克冰块,原材料成本仅在0.3元左右。
为何一杯易制作的“固态”水却能卖出高价?其背后离不开运输与包装两道“门槛”。
运输的冰块体积大、单价低,但冷链要求高,必须全程维持0℃以下。尤其在夏季运输一车冰块成本很高,运输途中的损耗、人工费用等都不可避免。
更“贵重”的,是包装。“冰杯所用的一次性杯子,需长时间耐受—20℃低温不破裂且不会析出有害物质,还要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变形,这类耐冻耐挤压的食品级塑料成本,往往比普通PET瓶要高出50%以上。”环保机构“摆脱塑缚”减塑项目经理韩文慧告诉记者。
据行业内估算,这类耐低温的塑料杯成本约在0.4元—0.5元,加上封膜、外箱等包装和运输成本,导致其远贵于冰块成本。
“冰杯经济成本尚可用运输、人工、包装材料来量化,而其环境成本,则是笔难以被直观看见的隐形支出。”韩文慧介绍,市面上的冰杯多以PP(聚丙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PLA(聚乳酸)材料制成,其中PLA因具可降解性,往往被认为环保。但它在自然环境中很难降解,需要依赖特定温度、湿度的工业堆肥条件,而这类设施在国内尚未普及。所以,绝大多数PLA冰杯依然被进入焚烧或填埋系统,与传统塑料无异。
据国际碳足迹数据库测算,一个普通一次性塑料杯的全生命周期碳排约为70克—100克,约为城市打车半公里所产生的碳排。而一线城市年消费冰杯以亿计,仅碳排就可达万吨量级,更未算入冷链运输、复合包装材料及仓储过程中的消耗。
“此外,更棘手的是大量一次性包装废弃物的回收成本。”韩文慧解释,每个用完即弃的冰杯,最终都可能成为环卫系统难以处理的残余垃圾。其杯体与杯盖、封膜、吸管等多材质组合,导致回收分选难度加大;且少量残留物也易污染整批可回收物料,抬高清理与二次分拣的人力与财政成本。
探索可持续循环利用模式,减少成本与环境负担
使用循环杯替代,提供了一种不错的路径选择。
“尤其在我国城市高密度、快节奏的消费生态中,便利店与新茶饮品牌因其高客流量、高复购率、操作标准化和门店密集分布,拥有落地‘循环+’模式的天然优势。”韩文慧告诉记者。
于便利店而言,循环杯的使用路径已有相对成熟的范式:用户扫码即可借杯,消费完后就近归还,操作流程便捷。
而对新茶饮品牌而言,循环杯不仅是容器,更是延展品牌叙事与深化用户关系的媒介。可通过定制杯身图案,融入IP联名、节气文化或城市特色等视觉元素,将循环杯变为品牌文化“名片”,激发用户分享欲,构建情感与消费认同。
“循环杯不仅是环保替代品,从商业视角看,它还促使企业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韩文慧向记者解释,它可将“一次性包装成本”替换为一种具备数据价值的系统资产;通过嵌入会员和积分系统,还可成为品牌与用户的触点,提升消费者与品牌的黏性;同时也作为企业ESG实践的一环,为品牌在政策端与公众舆论中加分。
虽然具有多重优势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但循环杯真正融入日常消费,还面临不少挑战。
韩文慧坦言,用户参与始终是关键却棘手的一环。如何提升容器的归还率,如何在设计上兼顾美观与跨品牌通用性,都考验着产品和服务体系的综合能力。
在服务端,运营环节也面临成本与效率双重压力。如集中式清洗中心的布局、智能化物流系统的调配等,既涉及资金投入,也涉及供应链协同的复杂度。
“决定循环体系能否落地的核心,就在于其系统性运营能力。”韩文慧表示,这不仅要解决杯具本身的借还机制,更需要从洗杯物流、库存调度、平台对接、数据追踪、用户激励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构建。
在消费浪潮中,品牌方应从政策激励中寻找绿色机遇
尽管挑战重重,但前景依然广阔。
“摆脱塑缚”减塑项目经理李茜介绍,以循环冰杯为例,它不仅在节能减排上潜力可观,还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保温性能、更低的日常使用成本、更高的环保参与感等丰富的体验感。“当杯子不再是一次性消耗品,而成为服务体验的一部分,它所承载的,就不只是饮品本身,更是品牌绿色理念与消费者价值观间的深度连接。”
更关键的是,从“限塑令”逐步升级,到“无废城市”战略落地,可循环包装的推广正在国家与地方政策中加速成型。
以广东为例,其最新发布的《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将商品零售、电商、外卖等行业的主体责任落地,鼓励相关企业推广可循环包装、餐具的使用激励机制。北京发布《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明确鼓励使用可清洗消毒的重复使用餐具,并通过外卖平台设置“无需餐具”选项、积分奖励机制等方式,引导公众践行减塑习惯。
咖啡简约写实风咖啡机冰块塑料杯制作冰美式场景商业照片(商业使用).jpg
除政策推动外,行业标准也在为“可重用”模式铺设地基。国内陆续发布涵盖循环包装管理、食品接触材料安全等方面的规范:如《物流包装循环使用管理要求》为包装材料的回收、清洗、再利用建立了统一流程;新发布的食品接触塑料材料国家标准让可重用餐盒、饮品杯的材料更可靠。这些标准让“重用”从理念走向可执行的产业体系。
“这不仅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循环包装从小规模试点向系统化、产业化演进奠定了基础。”李茜表示,在绿色转型成为普遍共识的当下,企业不再是“孤勇者”,而是政策鼓励与行业共识下的系统参与者,谁先入局,谁就可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
基于此,在当前这场关于“冰与杯”的消费浪潮中,她倡议各品牌方也应与生态系统协同发展,与政策方向同频共振。与其继续为一次性包装支付高昂的价格和生态成本,不如共同投入到可持续解决方案的共建中。
为让循环经济融入日常生活,她还建议政府、平台、社会组织等多方协作,明确责任定位,共同推动材料安全、回收质量、清洁消毒等环节的行业标准制定,并在消费端以教育和激励机制促使消费者建立认知与信任。
特别申明:“坤茂信息”所推送资讯均来源于环保行业各新闻平台,由[坤茂信息]整理编辑,非商业用途,目的在于传递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坤茂信息】做删除处理。
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再生资源大数据的最新消息